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

《教育评论》:迈向教育强国建设

母婴育儿 2024-05-29 浏览(536) 评论(0)
- N +
走好教育强国的漫漫长路。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指引,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提笔绘蓝图;前瞻性和大胆。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深刻阐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内涵、方法、路径和战略任务,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过去的一年,教育系统砥砺前行,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实基础、探索新赛道。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艰苦的开创性工作,推动教育系统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奏响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精彩序曲。

一个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号角、是风帆、是新征程、是新使命。一年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在奋进新征程的嘹亮号角下开创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局面。

-用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锚定政治方向,培养人才。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和“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启动教材建设和国家级培训,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一年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落实,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敬业。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大干部师生深刻认识“两个创建”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了“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聚力建设高质量体系,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容提质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部署深入推进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一年来,我们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基础教育正朝着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正从规模向内涵转变,从量变向质变转变。中等教育更有活力和成效,职业教育更具适应性和吸引力。

——服务高质量发展,教育的时代责任更加明确。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组织重大科技任务,建立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制,创新省会与客商战略合作机制,与多个省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布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重点任务,探索省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一年来,我们加快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增强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聚焦培育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通过创新方式方法、用好数字化等新要素,教育跑出加速度,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国家抢抓机遇。

——激发内在活力,稳步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妥有序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部署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深入开展学生欺凌防治专项行动,健全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机制...一年来,我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学生学、教师教、教育管、科研创新全面赋能,学校环境和教育生态持续优化。

——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成功举办上海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成都大运会、世界华人大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圆满闭幕,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正式上线。该平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教育资源库,总浏览量达405.4亿次。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成为各国与中国教育合作竞争的新增长点...一年来,教育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得到巩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培养教师的内生动力,完善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024年举办教育家精神巡讲活动启动新一期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启动实施国家中小学优秀教师培养计划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优秀教师...一年来,全国各地推出了一系列强师惠师措施,聚焦师德师风建设,聚焦创新层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一年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有力、步伐更加坚定。瞄准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聚焦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找准我国教育与时代、发展、竞争的差距,对不适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进行大胆变革,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中释放教育的最大效能。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着力解决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本源问题。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使之成为“战略引领者”、“重要支撑”、“有效途径”和“基础工程”,最终要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来实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归根到底也是通过人才的自我培养功能来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先进科技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从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满足中国现代化对人才自主培养的要求,构建全面支撑国家战略的高质量自主培养体系。

全面提高人才自我修养质量,必须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确保党的事业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接班人。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持续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展现新特点新作为,关键在于破解思政工作体系的短板弱项,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特别是要让互联网时代的思政工作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全面提高人才自我培养质量,要围绕人的现代化目标,为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解决“五育”痛点、堵点,让学生在充满挑战的未来世界中发展自我、贡献社会、造福人民。

全面提高人才的自我培养质量,需要促进急需和短缺人才的培养,培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和中国未来遇到的问题的人才。当前,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迫切需要聚焦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存在的主要差距和短板,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建设大规模卓越工程师队伍。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聚力强化支撑引领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功能。

超越教育看教育,从全局看教育,从长远看教育,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关键因素,教育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和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强化支撑引领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功能,要求我们建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谋求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强化支撑引领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功能体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即进一步强化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凝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高等教育要发挥引领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更加积极、更具创造性的作用和价值。

强化支撑引领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功能体现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即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对高校学科结构、科研创新数量和质量、人才数量和类型结构提出的全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成为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和“强变量”,以强教育、强人才、强科技支撑产业、支撑经济、支撑城市。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抓紧抓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

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无论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提高人才自我修养水平,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还是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保障,教育对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支撑都依赖于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中等偏上国家行列,这是我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底气和信心。但也要看到,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仍面临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支持力度不够、协调不够等问题,攻坚克难、关键发力刻不容缓。

把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要突出人民满意的价值导向,聚焦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动更多更公平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点;着力发展支撑和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充分彰显高等教育的引领地位;加快构建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国家,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的新赛道...制定系统政策,突破教育衔接障碍,增强教育普惠性和公平性,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把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必须突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保障问题。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要在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教育经费的可持续投入,提高经费配置的科学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解决教师教育体系与教育现代化不相适应、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目标不相匹配的问题,以教师力量支撑教育实力。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积极适应教育内外环境变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基础,是教育支撑和贡献的力量源泉,是满足人民美好教育需求、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化对教育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数字时代已经到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突飞猛进,教育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拓宽教育未来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对教育产生颠覆性影响,这正倒逼我们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使教育体系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新挑战。要正视教育自身需求,评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束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破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意义,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顺应变革趋势,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我们不断优化教育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布局,突破传统教育体制的路径依赖,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不断完善与数字教育相适应的机构设置和发展生态,统筹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管理教育和创新研究的作用,以更好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和要求。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更加坚定地迈出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步伐”。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在全球教育治理中贡献中国力量,在全球舞台上展现中国教育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更好服务对外开放、在世界教育发展潮流中展现中国大国责任与担当的必然要求。

坚定地迈出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步伐”,要把中国教育置于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新的国际格局中补齐短板、锻造长板。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国家的“教育强国”之路呈现出普遍规律。要在全球格局中找准建设教育强国的国际坐标,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教育强国”之路的经验,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坚定迈出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步伐”,要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切实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当前,全球教育治理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社会转型和人类文明迫切需要教育国际合作发挥更大作用,不断凝聚发展共识。我们要找准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点,努力使中国成为全球教育治理的积极倡导者、积极建设者和有影响力的引领者。

坚定走好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步”,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一方面推动来华留学,加强“来华留学”品牌建设,推动来华留学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将中国教育推向世界,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认可度。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人文交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当前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本质上是科技的博弈、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实力和师资力量的比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建设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这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深化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基于教育强国建设对高素质教育队伍的需求,必须思考如何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补齐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短板,提升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供给能力。要通过创新教师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把教师培养与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统一起来。特别是要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理工科教师供给,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治理能力的提升。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谁、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标准体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系统工程,培养更多新时代“君子”。确保广大教师潜心教学、静心育人,聚焦教书育人主业,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进一步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面对人口变化的新形势,我们应该准确识别它将给教育系统带来的潜在影响,并以前瞻性的方式规划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健全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机制。通过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教师更深更持久的内在动力,推动整个教育领域的教师勇于创新、拥抱创新、培养创新,真正适应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为未来而教。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积极参与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从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看,立德庶人不可能在封闭的学校教育体系中独立完成。一个人的成长必然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同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果学校给予的教育与家庭、社会和媒体不一致,一个人就会有价值观混乱和表里不一等缺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教育系统的责任,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只有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才能使“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献身国家和人民”的目标不打折扣。

从教育的艰巨性和涉及主体的广泛性来看,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社会支撑体系。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意味着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更要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否则,“双减”、职业教育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等一系列努力可能会大打折扣。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无论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防止形式主义向学校蔓延,还是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促进科教融合和体教融合,都需要社会支持系统各方积极参与。在遇到障碍和困难时,各方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资源互通、积极对话,助力教育改革成功跨越深水区。

从教育强国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来看,必须把融合合作付诸更有力的行动。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的跨越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驱动服务高质量发展。科技如何自立?产业如何升级?如何自主培养人才?这些命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纵观其他国家的经验,要实现这些系统性变革,仅靠教育系统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科学、商业和其他部门的融合必须深入并得到实施。同时,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也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团结合作!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向我们每个人发出了“进军令”,我们每个人都是行动者、创造者。小路在哪里?

——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社会大协同的坚强核心。每一座山都是雄伟的,而且必须有一个主峰。如何集中和统筹各社会主体分散的力量,形成支撑教育发展的体系?党旗高高飘扬,是一种信仰、一种方向、一种保障。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落细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刻也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党组织首先要举起社会协同的指挥棒,在推动形成教育共识、突破资源壁垒、探索合作机制等方面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坚持持续深入探索社会协同的组织机制建设,形成“密切配合、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教育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中不断加强多部门协同。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例,涉及部门多达17个。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协作机制在明确校外各类主体的教育责任和义务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今后,各地要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完善组织机制建设,明确责任,加强统筹,真正建立起密切配合、合力攻坚的快速反应机制。

——坚持发挥学校枢纽作用,积极凝聚社会各主体力量,为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夯实基础平台,厚积成势。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最终落实到教育系统。社会协同的力量向何处去,如何去?在千千,学校与成千上万的家庭和广泛的社会资源联系在一起。它们应该像粘合剂一样,紧密联系家庭、社会和其他力量,吸收各种有益于教育发展的资源。各级政府要充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各级学校办学活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学校结合区域特点,加强与周边社区、企业的相互联动和资源互通,发挥基础枢纽作用。

扬帆起航,乘势而上!我们正在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也是全党全社会的梦想。时间属于奋斗者!历史属于奋斗者!为了教育国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与历史同步。让我们以昂扬的精神和坚定的追梦步伐重新出发!

来源:韦偃教育

标签: